病请描述:“想念是会呼吸的痛...” 大家都听过这句歌词吧,想必也常常听到有人用“就连呼吸都痛”来形容某种疼痛。其实在医学上,就有一种疾病,会让你呼吸都会痛,那就是气胸。 一、什么是气胸 正常状态下,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性腔隙,当气体从胸膜破口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则称为气胸。随着胸膜腔气体增加,压力也随之增加,最后压迫肺组织导致肺萎陷。 二、气胸有哪些类型?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发性气胸:是指自行发生的,没有胸部外伤的气胸,又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两种。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是由于先天肺发育不良形成的肺大疱破裂,肺内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的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是在其他肺部疾病基础上,引起肺大疱形成并破裂导致的气胸。最常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囊性纤维化等。 2.外伤性气胸:是由于外伤导致胸壁或肺组织损伤使气体进入胸膜腔引起的气胸。常见于交通事故、意外摔倒、打架斗殴等。 3.医源性气胸:是指由于医疗操作或治疗所引起的气胸,如:针灸、肺穿刺活检、胸腔穿刺等。 三、诱发气胸的常见原因 1.环境因素 在高海拔地区,气压降低,使胸腔内的气体膨胀,增加气胸的风险。这种情况常见于登山者、飞行员等在较高海拔环境下长时间活动的人群。 2.日常习惯: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力过猛、排便用力、喷嚏、高强度体育锻炼、大笑、屏气等情况下,都可能诱发气胸。 3.胸廓损伤:通常胸廓遭到直接损伤或间接损伤,导致骨折、肺部塌陷等,会诱发气胸。 4.肺大疱:患病后会影响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随着肺大疱体积的不断增大,一旦出现破裂,空气会扩散进入胸膜腔,引起气胸。 5.肺炎:此疾病主要考虑与病原微生物感染肺部有关,患病后在炎症的不断刺激下,会产生炎性渗出物,也会导致受损的肺组织塌陷引起气胸。 四、气胸发生后有哪些症状? 不同患者的症状各有不同,大部分患者起病急,以胸痛、呼吸困难为主,常伴有咳嗽、胸闷等症状。部分患者起病前可能有持重物、屏气、剧烈体力活动等诱因,但大多数患者在正常活动或者安静休息时也可发生气胸,偶尔也可在睡眠中发生。 症状 五、气胸如何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首次发作、症状较轻且无原发肺疾病的少量气胸(肺组织压缩20-30%),可选择保守治疗。 2.排气治疗: (1)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比较稳定的少量气胸、症状较轻者。根据胸片或胸部CT选择穿刺点,用注射器穿入胸膜腔进行抽气。 (2)胸腔闭式引流:适用于不稳定气胸、症状明显、肺组织压缩较重者。将引流导管插入胸膜腔内,导管外接水封瓶,通过压力差将胸膜腔内气体排出,促进肺复张。 3.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排气引流等治疗效果较差,或合并血气胸,或反复多次发作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以微创手术为主,通过胸腔镜手术切除肺大疱、修补肺破裂口,联合胸膜固定术使胸膜与胸壁粘连在一起,避免气体进入胸膜腔。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安全、不易复发等优点,为气胸手术治疗的首选。 4.其他治疗:对于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可考虑化学胸膜固定术或支气管封堵术。 六、气胸如何预防? 戒烟 避免剧烈活动,瘦高体型的男性是高发人群,更需要注意 老年肺气肿、肺结核患者、有胸部基础疾病患者需要多进食粗纤维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有咳嗽者需要注意止咳治疗
郑远 2024-09-02阅读量3465
病请描述: 肺孢子菌病是由肺孢子菌( pneumocystis)感染机体引起的真菌病。肺孢子菌肺炎( pneumocystis pneumonia, PCP)是肺孢子 菌感染所导致的最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尤多见于艾滋病患者,还有就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患者,这个人群的数量不在少数。 【病原】 1909年肺孢子菌被首次发现,只不过彼时的研究者误认其 为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ai)生活史中的某种新形态。1912 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 Delanoës等提出肺孢子菌是一种新物种,曾被认为是某种原虫,因而也曾名为肺囊虫或肺孢子虫。 直到近年,分子生物学研究分析显示,肺孢子菌的超微结构,以及基因和编码蛋白均更类似于真菌。肺孢子菌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为了避免混淆,特别将人肺孢子菌病的病原体命名 为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以区别感染啮齿类动物 的卡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 肺孢子菌在繁殖及生长过程存在两种不同形式:滋养体和包囊。肺孢子菌滋养体直径为1~4μm,最外层为质膜,无坚硬细胞壁。滋养体通过二分裂等方式进行增殖,包囊为圆形,直径达8~10um,由单倍体滋养体接合生殖后形成。显微镜下观察成熟包囊内可见8个孢子,有坚硬的包囊囊壁。囊壁主要成分为(1,3)-β-D﹣葡聚糖,功能为支持和稳定包囊。成熟包囊破裂后释放出新的滋养体,可以继续生存。患者体内肺孢子菌主要以滋养体形态为主,包囊仅占10%左右。 【流行病学】 1942年,vanderMeer和Brug等人首先报道了一种流行于欧洲早产、营养不良婴幼儿的间质性肺炎。1952年,尸检结果确认了肺孢子菌是导致此类肺炎的病原菌。随后,PCP病例主要存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20世纪80年代,伴随艾滋病的流行,PCP发病率显著上升。耶氏肺孢子菌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体内,多表现为不引起症状的肺部定植菌。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在肺内或新入侵的肺孢子菌得以大量繁殖,诱发炎症,导致PCP。在PCP预防用药及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应用前,艾滋病患者中约70%会发生PCP,病死率高达10%~20%%。预防用药及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应用后,PCP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非HIV感染者发生PCP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因素包括:服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特别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造血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及严重营养不良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 肺孢子菌经呼吸道吸入肺内,黏附于I型肺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是宿主内的主要嗜菌细胞、艾滋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等,其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清除肺孢子菌,促进了PCP的发生。主要表面糖蛋白(majorsurfaceglycoprotein,MSG)是肺孢子菌表面含量最丰富的抗原物质,变异的MSG可帮助肺孢子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在和肺孢子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会产生大量促炎的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激活的CD4⁺T细胞在肺孢子菌抗原的作用下,可活跃复制并产生IFN-Υ及淋巴细胞趋化因子,进一步募集和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参与免疫炎症反应。PCP病情严重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通过释放蛋白酶、氧化物及阳离子蛋白,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弥漫性的肺泡损害和气体交换功能受损,进而导致呼吸衰竭。 PCP的肺部组织病理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患者肺组织标本行HE染色后,可见肺泡内充满泡沫样、嗜酸性渗出液。严重者表现为肺组织水肿、肺纤维化及透明膜形成等间质性病变。 【临床表现】 (一)肺孢子菌肺炎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肺孢子菌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 艾滋病患者合并PCP多逐渐起病,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包括发热(80%~100%)、干咳(95%)和呼吸困难(95%)在内的典型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逐渐加重,严重者发生呼吸窘迫。查体可发现80%以上的患者有超过38℃的体温升高,60%以上存在呼吸急促,肺部听诊较少闻及干湿啰音。部分患者症状较为隐蔽。脓痰、寒战和胸痛等在PCP患者中并不常见。5%~10%患者可无症状。 严重艾滋病合并PCP患者在抗PCP治疗的同时予以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并在治疗3~6周后出现原有肺部感染加重,这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重建所引发的免疫反应相关。 非艾滋病患者出现PCP时,多呈爆发性的呼吸衰竭伴有发热和干咳,病情重且进展较迅速,预后差。多见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随着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减少而上升,这是由于随着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减少而导致炎症反应增强。不过,近年来随着对非HIV感染者出现PCP临床意识的提高,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患者可表现为轻到中度的呼吸困难和咳嗽。几乎所有PCP患者均存在低氧血症或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升高。 (二)肺外感染肺孢子菌肺外感染极少发生,相较于肺部感染其发病率仅为其千分之一,通常见于晚期艾滋病患者,以及接受氨苯砜和喷他脒对PCP进行二级预防者。肺外肺孢子菌感染发生时,肺孢子菌肺炎并不一定同时发生或曾经发生。目前所报道肺孢子菌肺外感染部位包括眼、耳、中枢神经系统、骨髓、淋巴结甚至多器官播散性感染,多因在组织中找到肺孢子菌包囊或滋养体而确诊。 【实验室检查】 (一)血气分析 PCP最显著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为低氧血 症,轻度(PaO2>70mmHg或PA-aO2<35mmHg)、中度(PA-aO2 <45mmHg)而重度(Pa O2<70mmHg或PA-aO2>45mmHg)。疑为 PCP的患者,入院时必须进行血气分析以评估病情。 (二)外周血检测 在 HIV感染者中,乳酸脱氢酶(LDH) 升高(>5000mg/L)常可作为可能存在 PCP的提示。β-D﹣葡聚糖试验(简称G试验)阳性对于诊断 PCP有一定提示意义。合 并 PCP的艾滋病患者,其外周血 CD4⁺T细胞计数多小于200/μl。 (三)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用于衡量身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转移氧气的能力。若患者DLCO 正常(≥70%预计值),PCP可能性极低。 (四)影像学检查 1.胸片 胸片典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实质和/或间质浸润,呈点状或磨玻璃样模糊影,一般由肺门向外扩展的蝶形影有明显的融合趋势。X线改变可归纳为4种类型:①肺间质浸润;②轻度弥漫性肺渗出病变;③中度融合性肺实变;④重度弥漫性肺实变。此外,也可有一些非典型的表现如结节影、肺大疱或囊肿、上叶局限病灶及气胸等。 HIV感染者发生气胸时应考虑PCP可能。一般无空洞、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 2.高分辨率胸部 CT 对胸片正常或不典型者,高分辨率 CT有助于发现病变。其典型改变是肺部磨玻璃样阴影。肺部高分辨率 CT呈阴性结果者,PCP可能性小。 3.核医学检查 PCP患者的肺组织可摄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常用的标记物有⁶⁷Ga、¹¹¹In 和⁹⁹Tc。如果扫描阴性,诊断PCP的可能性较小。 (五)病原学检查 1.病原体检测从呼吸道或肺组织标本中检出包囊是确诊依据。各种病原体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如下。 ①痰液检查:痰液检查方便且廉价,盐水雾化诱导排痰可大大提高检出率。 ②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支气管肺泡灌洗大大提高了肺孢子菌的检出率,阳性率达30%~70%。③其他:支气管镜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检测 PCP各种方法的敏感率及评价如下 ①自然排痰,敏感率/%为10~30,很少使用。 ②诱导排痰,敏感率/%为10~97,许多医院采用。 ③非纤支镜灌洗,敏感率/%为可变,少数医院应用。比纤支镜操作简单。 ④纤支镜洗涤,敏感率/%为30~70,很少使用 ⑤纤支镜刷洗,敏感率/%为30~70,很少使用。 ⑥支气管肺泡灌洗,敏感率/%为95~99,根据病情选用。 ⑦经气道活检,敏感率/%为70~90,很少用于诊断PCP。 ⑧开胸活检,敏感率/%为99,很少使用。 2.病原体染色方法 甲苯胺蓝染色、六胺银染色只能检出包囊,吉姆萨染色、Diff-Quick 染色、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同时检出包囊和囊内孢子。 ①六胺银(GMS)染色:是检查包囊的最好方法。包囊多呈塌陷形空壳或乒乓球样外观,直径为2~ 5μm,囊内容物不着色。同时作吉姆萨染色,可以提高特异性。 ②吉姆萨染色: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5~4μm,囊壁不着色,胞质呈淡蓝色,核为蓝紫色,有4~8个深红色囊内孢子,形态多样,胞质为淡蓝色,核为深紫色。该方法操作简便, 但敏感性较低。 ③其他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 Diff-Quick染色只能缩短染色时间,并不能提高敏感性。免疫荧光技术快速方便,现逐渐被采用,其敏感性高,但存在假阳性。 3. 核酸检测技术 可用于检测的标本有肺组织活检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液、口腔含漱液等。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可用于检测上述标本(如肺组织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液等),在少部分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中也可检测到PCP序列。因该技术通过单次检测可检测到多种合并感染病原体,所以在 PCP通常存在的免疫抑制人群中有重要价值。
王智刚 2023-05-04阅读量9016
病请描述: 慢阻肺在全世界疾病死亡原因中占据第4位,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死亡原因第3位的重大疾病。 2012年全球有300万人死于慢阻肺,占据全球死亡原因的6%(2013年在中国国内有91万人死于慢阻肺,占全球慢阻肺死亡总人数的31.1%)。慢阻肺对于公共卫生事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现在由于暴露于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仍然在继续增加,并且加上人口老龄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就全球而言慢阻肺的疾病负担将不断增加。经多国呼吸病专家的积极倡议,2002年的11月20日正式成为首个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日。为此,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创议组织(GOLD)倡议设立世界慢阻肺日,自2002年起,将在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举行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纪念活动。首次世界慢阻肺日的主题为“提高疾病知晓度”,并提出了“为生命呼吸”的口号,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慢阻肺作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今天是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是第17个世界慢阻肺纪念活动日,今年主题是:早防早治,始终不晚。 什么是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或COPD。也就是大家说的“老慢支”、“肺气肿”,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会出现气道逐步变窄,肺泡间隔破坏,纤毛功能破坏等一系列呼吸道病变。 这里的气道变窄主要导致了呼气困难,更多的气体留存肺部,导致肺过度充气,即肺气肿。肺泡间隔破坏后,就像许多小房间敲掉墙壁变成了大房间,形成肺大泡,墙壁变少了导致镶嵌在墙里的血管面积变少了,有效的气体交换的面积变小了,这就是氧气进不去或者氧气进去少了,废气出不来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气道壁表面附有许多肉眼无法可见的“纤毛”。当我们气道内有“垃圾”,它们就像许多“小扫帚”,将垃圾扫出气道。慢阻肺病人气道内,这些“小扫帚”被破坏了,所以垃圾就在气道内越积越多。长此以往,慢阻肺疾病就会越来越加重。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通常与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显著暴露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有关。最常见的呼吸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和(或)咳痰。这些症状可能未被患者报告。 慢阻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但其他的环境暴露,如生物燃料暴露和空气污染也具有促进作用。除环境暴露外,宿主因素也可促进个体发展为慢阻肺,包括基因异常、肺发育异常及加速老化。慢阻肺可能间断出现呼吸症状急性恶化,称为慢阻肺急性加重。大多数慢阻肺患者同时伴随重要的慢性疾病,从而增加了致残率和病死率。 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疾病负担的“四高”特点,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2012-2014年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7%。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死亡率居各国之首,2012年为68/10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之和以及癌症总和,成为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以伤残调整生命年衡量疾病负担显示,慢阻肺的整体疾病负担已居我国疾病负担第二位。由于人口老龄化、庞大的吸烟人群、空气污染等问题的长期存在,慢阻肺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与如此巨大的数字相比,慢阻肺的知晓率、检出率,以及有效治疗率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表示,把国民健康比喻为一个水桶装水,那么呼吸系统疾病就是最短的一块板,而且这块板还很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需要引起我们民众重视,引起我们肺科医生的重视,尤其要引起广大基层医生的重视。 以上海崇明县为例,60岁以上人群常见慢病认知调查中,慢阻肺知晓率1.87%;2007年对北京市10个城区和近郊基层医生进行慢阻肺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是总分平均50.1%,及格率是42.5%。再比如,陕西某个村医管理全村两千多人,记录了170余人患有高血压,但仅记录10名慢阻肺患者。 慢阻肺到底应该有多少?王辰院士专家团队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绝不是“百分之几”的数据,最直观地说,慢阻肺不会少于高血压患病数的一半,由于慢阻肺肺栓塞致死的病例也不会少于心梗致死的一半。 因此广大呼吸病专科医生认识到,不能等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才开始治疗,慢阻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慢阻肺最重要的症状是“憋气”,有了呼吸不畅就应到呼吸科就诊;早期诊断需要做肺功能检测,这项检测成本不高,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工作普及不够。广大患者要知道,慢阻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这个疾病早防早治,始终不晚。 因此,在今年的世界慢阻肺日,向广大患者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王智刚 2018-11-21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