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缩窄性心包炎,是指心脏的脏层和壁层心包组织发生广泛的粘连、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功能受限,心室排血量减少,静脉系统淤血。 近期,连续接诊了几例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发病到确诊,少则1个月,多则1年余,期间饱受病痛的折磨,且往往是辗转多家医院,给患者及家属身心造成很大影响,经济花费也很大。 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病诊断困难呢? 是因为做的检查少了?显然不是,很多患者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了,比如冠脉造影,心脏磁共振,全身PET/CT等,仍不能确诊。 那是因为医院水平不高吗?也不是,因为有的患者辗转了多家三甲医院,仍是没有诊断该病。 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我通过思考,有以下几点: 1. 该病的症状和体征缺少特异性。比如某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很容易联想到冠心病可能;比如听诊有心脏杂音,很容易联想到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脏瓣膜病。而缩窄性心包炎,就缺少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比如其心力衰竭的症状,往往想到心肌病、肺心病或肝硬化。比如河北的老冯,心梗后出现心衰,当地医院一直认为是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衰,而漏掉了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 2. 多数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该病首发症状不同,可能就诊于不同的科室。目前各大医院分科越来越细,而医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考虑疾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小。所以,该类患者所遇到的医生能认识该病的几率变小。比如我作为心外科医生,遇到这几例患者,应该能够很快的考虑到缩窄性心包炎。但是,这些患者发病早期就诊于心外科的可能性较小。 3. 辅助科室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检查靠机器,但出报告结论还是需要人的。比如,肺部CT,放射科诊断医生可能关注较多的是肺结节,而对心包的局部增厚和钙化忽视掉。再比如心脏彩超,医生可能做几个常规切面,观察心房、心室的大小,瓣膜的功能,而不会关注下腔静脉是否变宽,心包是否增厚。 4. 缺少针对性的检查项目:目前还没有针对缩窄性心包炎的检查,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了多少项检查,做了哪些检查,都不能直接确定您患的就是缩窄性心包炎。这跟其他的心脏病有所不同,比如冠心病,只通过冠脉造影就可以确定;心脏瓣膜病,只通过心脏彩超报告也可以确定,在见到患者之前就可以诊断。但缩窄性心包炎不同,必须把人和检查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判断。 5. 该病的病因多样化:结核性心包炎是最常见的类型,但是急性心包炎、心脏术后、放疗后都可能发生该病,因此,在有这些原发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心衰症状时,要想到该病。
张步升 2024-08-06阅读量3806
病请描述:家中有老人,备些什么药? 家有老人,常备药物指南:守护夕阳下的健康 在温馨的家庭中,老人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健康与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面对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为家中老人准备一套科学合理的常备药物,成为了每个家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家庭应如何为老人准备常用药品,以期在紧急时刻能够迅速应对,守护他们的健康。 一、基础疾病用药:精准管理,稳定病情 老年人往往伴随着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需要长期、规律地服药以控制病情,防止恶化。因此,家庭备药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这些基础疾病用药的充足供应。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够及时补充药物,有的时候由于疫情,由于药物短缺,所以我们要有一定的储备量。 高血压:根据具体医嘱,准备足够的降压药物。同时,了解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及可能的副作用,确保老人按时按量服用。 心脏病:针对心脏病患者,应备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用于心绞痛发作时迅速缓解症状。同时,根据医生建议,准备心脏相关的长期治疗药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家庭应确保这些药物的充足,并教会老人正确使用胰岛素笔或注射器,以及监测血糖的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家庭可准备一些止咳化痰、平喘的药物,如氨溴索、氨茶碱等,以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症状。 二、急救药品:生命线上的守护者 除了基础疾病用药外,急救药品也是家庭药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发挥作用,为老人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急症中有重要作用。家庭应准备肠溶或非肠溶片,以便在高度怀疑心肌梗死时紧急嚼服,并立即送医。 硝酸甘油:用于心绞痛急救,舌下含服可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应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并放置于老人易取之处。这些药物相当于我们消防队的灭火器红罐,常备常扔,定期更换。 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片:作为临时降压药物,在血压急剧升高时可用于减少并发症风险。但需注意,这些药物不能替代长期降压治疗。 三、辅助用药:提升生活质量 除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外,一些辅助用药也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安眠药:针对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可适量准备一些安眠药如地西泮、唑吡坦等。但需注意控制剂量和用药频率,避免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 通便药: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家庭应备有口服通便药如乳果糖、开塞露等,以缓解便秘症状并预防因用力排便而引发的急性情况。 消化系统药物:如吗丁啉、健胃消食片等,可用于缓解老年人因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带来的不适。 四、感冒药与退烧药:应对日常小病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弱,容易感冒发热。家庭应准备一些常用的感冒药和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以便在老人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使用。但需注意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这些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五、外伤用药:处理日常小伤 老年人行动不便,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家庭应准备一些外伤用药如跌打损伤丸、创可贴、清凉油等以便在老人受伤时及时处理伤口并缓解疼痛。 六、监测工具:随时关注健康状况 除了药物外,家庭还应为老人准备血压计和体温计等监测工具以便随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定期监测血压和体温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 为家中老人准备常用药品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还要注意失效期和定期更换。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储备药物以及配备必要的监测工具我们可以为老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更加安心和舒适。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陪伴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
李明洲 2024-08-06阅读量3182
病请描述:如何科学判断父母病情的紧急程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健康状况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面对父母的身体不适,如何科学、准确地判断其病情的紧急程度,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以下是一些基于医学常识的科普指导,帮助您更好地应对。 一、观察症状表现 首先,我们应细致观察父母的症状表现。突发性的剧烈疼痛、持续的呼吸困难、突然的意识丧失等症状,往往预示着病情较为严重,需要立即就医。同时,症状的持续性和加重性也是判断病情紧急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持续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不断加剧,可能意味着脑部或其他重要器官存在急性病变。 二、评估生理指标 除了症状表现外,我们还需关注父母的生理指标。血压的突然下降、脉搏的异常(如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以及呼吸频率与深度的改变,都可能是病情紧急的信号。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状态,对于判断病情至关重要。 三、考虑基础疾病 父母的健康状况往往与其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如果父母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并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急性发作或恶化,那么病情很可能已经处于紧急状态。此时,我们更应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措施。 四、综合判断与决策 在判断父母病情的紧急程度时,我们需要将症状表现、生理指标以及基础疾病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多个指标均指向病情紧急,那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尽快将父母送往医院就医。 总之,科学判断父母病情的紧急程度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多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李明洲 2024-07-29阅读量1486
病请描述: 心房颤动的病因解析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脏病和其他健康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及其影响。 1. 心脏结构的改变 心脏结构的改变是导致心房颤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改变可能包括: 心脏肥大:由于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肥大可以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心脏肥大使得心房的电气活动不规律,从而容易发生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反流等瓣膜病变,会导致心脏结构不正常,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2. 心脏病和其他疾病 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以损害心脏组织,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高血压: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使得心脏承受过大的负荷,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概率。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这些心肌病变会改变心脏结构和功能,增加心房颤动的危险。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以直接影响心脏的节律,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3. 其他因素 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酒过多、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房颤动的人群,其风险会相应增加,表明遗传因素在病因中也扮演了一定角色。 总结 心房颤动的病因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过程,涉及到心脏结构的变化、心脏病、健康问题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心房颤动,降低其对心脏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医学检查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心房颤动的病因及其相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随时告诉我!
王亮 2024-07-25阅读量2903
病请描述:高血压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可以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持续影响身体多个系统,增加了多种严重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高血压对心脏和血管造成直接损害,增加了患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高血压使得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脏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心脏衰竭。 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高血压是中风(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会导致大脑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从而增加了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中风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缺失、运动障碍甚至致命。 肾脏受损: 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是逐渐累积的。它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慢性肾病的发展,最终可能需要透析治疗。此外,高血压还会加重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的进展。 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使得视网膜的血管发生病变,最终可能导致视力丧失。这些病变包括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和视网膜病变,严重影响视觉功能。 其他系统影响: 高血压还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增加了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并且加重其并发症。 如何预防高血压的危害? 预防高血压危害的关键在于控制和管理血压。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控制体重、限制盐分摄入、戒烟戒酒、规律运动和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定期测量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控制高血压。 药物治疗: 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以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带来的严重危害,维护心血管健康和全身健康。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危害的基础。
王亮 2024-07-25阅读量7986
病请描述:康复与设备仪器和再生疗法的结合有可能改善神经肌肉损伤或疾病后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再生医学和康复科学领域之间公认的协同潜力催生了一个新领域——再生康复。 国际再生康复联盟将再生康复定义为康复科学和再生医学领域原理和方法的整合。中国康复医学会再生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也通过创作糖尿病足、PRP临床应用等系列再生医学与康复治疗的科普动画,在医院、公益平台播放后收到良好效果,推动了再生康复的理念,并组织编写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指南”丛书——《浓缩血小板再生康复应用指南》。 再生康复前沿研究:再生材料加速骨再生 再生康复适用于多种疾病类型,包括创伤后康复、手术后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病和慢性疼痛等。再生康复团队采用多种康复技术和手段,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咨询和营养咨询,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帮助他们恢复功能,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再生康复新技术——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 PRP:高度浓缩的血小板,其中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它可以促进细胞增生和分化 再生康复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服务,致力于帮助患者克服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与传统康复相比,再生康复注重个性化治疗和全面功能恢复,通过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个性化治疗是再生康复的一大特点。康复团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和目标制定独特的治疗计划,确保治疗方案符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模式。再生康复还强调多学科协作,团队成员共同合作,制定全面的康复计划,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王金武 2024-07-18阅读量2337
病请描述:肥胖儿童与高血脂:揭秘脂肪背后的秘密 在我们身边,肥胖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而高血脂这个看似成人的病症,也逐渐在他们身上露出了狰狞的爪牙。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脂肪背后的秘密,探寻肥胖儿童与高血脂之间的那些事儿。 提到肥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脂肪堆积。然而,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同样是脂肪堆积,有些孩子只是看起来肉嘟嘟的,而有些孩子却会患上高血脂呢?这背后,隐藏着脂肪细胞与血脂之间的微妙关系。 脂肪细胞,这个我们身体中的“能量仓库”,不仅负责储存脂肪,还参与调节血脂。当脂肪细胞数量过多或者体积过大时,它们对血脂的调节能力就会下降,导致血脂在血液中堆积,从而引发高血脂。而肥胖儿童,恰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的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都明显大于正常儿童,这使得他们的血脂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肥胖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剧高血脂的问题。那么,高血脂对肥胖儿童的健康又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首先,高血脂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埋下伏笔。动脉粥样硬化,这个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会在儿童成年后逐渐显现,增加他们患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其次,高血脂还会影响儿童的免疫系统,降低他们的抵抗力。这意味着肥胖儿童更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感染、糖尿病等。而疾病的治疗与控制,又可能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要打破肥胖儿童与高血脂之间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从生活方式入手,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共同关注肥胖儿童的健康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合理膳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比例,是改善儿童血脂状况的重要一步。此外,培养儿童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加他们的身体活动量,有助于提高脂肪细胞的代谢能力,降低血脂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因素在肥胖儿童高血脂问题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社会对肥胖的偏见,肥胖儿童可能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进一步加重高血脂。因此,关注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与辅导,对于解决高血脂问题同样重要。 此外,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微生物疗法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脂肪细胞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未来,或许可以通过基因调控、调整肠道菌群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肥胖儿童的高血脂问题。 总之,肥胖儿童与高血脂之间的关系并非不可逆转。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发挥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作用,我们有望为肥胖儿童带来健康的光明前景。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揭开脂肪背后的秘密,让高血脂不再成为他们成长的阻碍。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预防始终比治疗更为重要。家长们应该加强对儿童健康饮食和运动的引导,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和社会也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共同努力,我们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高血脂不再成为他们未来的健康隐患。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肥胖儿童的高血脂问题终将得到有效控制,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7-12阅读量3549
病请描述:在许多家长的心中,孩子的身高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注点。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果孩子出现长不高的情况,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并及时寻求专业意见。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营养不足 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缺乏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D、钙、铁和其他必需微量元素都会对孩子的身高产生负面影响。 小姜(化名)是一名八岁的男孩,父母发现小姜相比同龄人矮小很多。经过检查,小姜被诊断出患有营养不良。原来,小姜的饮食习惯很糟糕,特别挑食,不喜欢吃肉类和蔬菜,只喜欢吃零食和快餐。 应对策略:确保孩子的膳食均衡,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家长可以咨询专业的营养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 二、生长激素缺乏 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关键性激素,这对儿童的骨骼和肌肉生长至关重要。生长激素缺乏会导致身材矮小和生长迟缓。 小红(化名)自出生以来就比同龄人矮小,而且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在医生的建议下,小红进行了生长激素水平的激发试验,结果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 应对策略: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的儿童,可能需要通过生长激素治疗来促进生长。这种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情况。 三、睡眠不足 睡眠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样重要。深睡眠期间,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这对于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 小亮(化名)由于经常熬夜玩游戏,导致睡眠严重不足。小亮的父母注意到小亮近年来似乎停止了生长,且比同龄人矮小。 应对策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以确保孩子每晚都能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四、慢性疾病 某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心脏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 小强(化名)自幼患有心脏病,虽然进行了手术治疗,但生长一直比较缓慢。医生检查后发现,小强的甲状腺功能也受到影响。 应对策略: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总之,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每位家长的责任。如果发现孩子有长不高的趋势,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无论是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睡眠还是治疗慢性疾病,家长都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协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7-10阅读量2930
病请描述:孩子生长发育中遗传的重要性 引言:遗传,作为生命延续的基石,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理特征到心理特质,从智力发展到疾病易感性,遗传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遗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环境、教育等同样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探讨遗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遗传对孩子生理特征的影响 遗传是孩子生理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孩子的身高、体重、外貌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遗传的烙印。以身高为例,研究表明,父母双方的身高对孩子的身高具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父母身高较高,孩子的身高也相对较高;反之,则孩子的身高可能较矮。此外,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镰状细胞病等,也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命健康。 二、遗传对孩子心理特质的影响 除了生理特征外,遗传对孩子的心理特质也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性格、情感倾向等心理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例如,有些孩子天生乐观开朗,善于交际;而有些孩子则较为内向,不善言辞。这些心理特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遗传。同时,遗传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研究表明,智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父母智商较高,孩子的智商也相对较高。 三、遗传与孩子成长的环境因素 虽然遗传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但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它们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孩子的成长。以家庭环境为例,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资源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一个冷漠紧张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成长。 四、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遗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结合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小明是一个十岁的男孩,他的父母都是高个子,且智商较高。小明从小就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优异。然而,他也有一些遗传性疾病的隐患。小明的父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虽然经过手术治疗,但仍然存在复发的风险。因此,小明需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确保自己的健康。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遗传对小明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小明的身高和智力水平都受到遗传的影响,这使得他在同龄人中表现出色。其次,小明也面临着遗传性疾病的风险,这给他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小明并没有因为遗传性疾病而放弃努力。相反,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学习,争取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就。 五、结论 综上所述,遗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从生理特征到心理特质,从智力发展到疾病易感性,遗传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环境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孩子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在关注遗传影响的同时,注重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生长发育 2024-07-10阅读量2319
病请描述:前几天,有位外地的患者朋友,在互联网医院挂号,要求预约心脏彩超和造影。我当时觉得很奇怪,首先想到的是冠脉造影,但是冠脉造影需要住院做,怎么可以在互联网医院上预约呢。我问他,想预约的是冠脉造影,还是冠脉增强CT呢?这位患者朋友发来了一张图片,是其他人缴费预约的截图。我一看就明白要做什么检查了,并不是冠脉造影,而是右心声学造影。是因为他的老乡,跟他相似的症状,在我这里做了微创手术,恢复很好,所以,他也想来检查一下。 那什么是右心声学造影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右心声学造影剂,指振荡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糖盐水配制而成的声学造影剂,由于其产生的微泡较大,不能通过肺循环,只能在右心显影,故称为右心声学造影剂。而右心声学造影剂配合超声心动图检查,那就做右心声学造影。 右心声学造影的用处: (1)可疑存在左向右或右向左分流的心脏疾病,如卵圆孔未闭的筛查; (2)诊断先天性血管畸形,如永存左上腔静脉、肺动静脉瘘等; (3)评估右心腔内径、心内膜边界轮廓、室壁厚度、是否存在占位、瓣膜反流情况等; (4)为低氧血症患者寻找病因。 根据我的经验,目前临床上右心声学造影,最常用于筛查卵圆孔未闭(PFO)。大多数PFO 患者无症状,但PFO 的存在对健康或寿命有潜在危险。来源于全身静脉系统的栓子(包括血栓、气栓、脂肪栓等)可通过PFO 进入体循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外周血管栓塞、减压综合征等。根据国内外指南及实践经验,在部分患者中采用微创PFO封堵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张步升 2024-07-08阅读量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