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牙周病,作为口腔健康的一大威胁,常常在不经意间侵袭我们的牙齿和牙龈,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口腔问题,甚至影响全身健康。了解牙周病的症状对于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牙周病的主要症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守护口腔健康。 一、牙龈出血 牙龈出血是牙周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在刷牙、使用牙线或吃硬物时,如果发现牙龈有出血现象,这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警告信号。正常情况下,健康的牙龈应该是粉红色的,质地坚韧,不易出血。 二、牙龈红肿 牙龈红肿也是牙周病的典型表现。由于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刺激,牙龈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颜色变红、体积增大,有时还可能伴有疼痛或不适感。 三、口腔异味 牙周病会导致口腔内细菌增多,这些细菌在分解食物残渣和口腔内其他物质时会产生异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口臭。如果突然发现自己的口气变得不那么清新,可能是牙周病在作祟。 四、牙齿松动或移位 随着牙周病的发展,支持牙齿的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和牙周膜)会逐渐被破坏,导致牙齿松动甚至移位。这不仅影响美观,还严重影响咀嚼功能。 五、牙周袋形成 牙周袋是牙龈与牙齿之间形成的深口袋,是牙周病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袋子容易藏污纳垢,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进一步加剧牙周组织的破坏。 六、牙齿敏感 牙周病导致的牙龈退缩可能会使牙齿根部暴露,这部分牙齿没有牙釉质的保护,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更加敏感,引起疼痛或不适。 七、咀嚼困难 随着牙周组织的持续破坏,牙齿的支持力减弱,咀嚼食物时会感到无力或疼痛,影响进食效率和营养吸收。 八、全身症状 虽然牙周病主要影响口腔健康,但研究表明,它还可能与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有关。因此,长期忽视牙周病的治疗,可能会间接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预防措施与应对策略 预防牙周病的关键在于日常的口腔清洁和维护: 1、定期刷牙:每天至少两次,使用含氟牙膏,每次刷牙至少两分钟。 2、使用牙线:每天至少一次,彻底清洁牙缝,去除牙刷难以触及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 3、定期口腔检查: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专业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周问题。 4、健康饮食:减少高糖、高酸食物的摄入,均衡饮食,有利于维护口腔健康。 5、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牙周病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
章宁波 2025-01-09阅读量2150
病请描述:很多糖友会问,控制好血糖可以不得糖尿病并发症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是全部,还需要控制好以下4个指标. 1、控制好血脂,血脂异常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险的影响最大。因此,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控制好血脂尤为重要。具体控制在什么范围。 2、控制好血压,约60%的糖友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可以使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眼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建议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控制好尿酸,血尿酸水平升高不仅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而且与心血管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等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建议控制在360μmol/L以下。 4、控制好体重,建议把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即BMI<24千克/平方米,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只要在控制血糖达标的基础上,再控制好这4个指标,并发症就很少会找上门。
商丘五院乔家治 2024-10-28阅读量2665
病请描述: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后,还需要做什么? 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后,对于一些异常的需要进一步评估和纠正。 比如血常规,如果血色素(血红蛋白)比较低,手术又比较大的话,可能需要输血纠正贫血,同时手术需要联系血库备血。如果白细胞比较高,需要排除或者控制感染。血小板或者凝血异常,则需要寻找原因,对于抗凝药物使用的需要进行桥接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术后尽早恢复原来的抗凝药物。 糖尿病病人血糖较高则需要检测血糖并使用药物控制血糖,稳定后方可手术。骨折病人通常血糖会较平时升高,而外伤和疼痛等可能会导致饮食减少,导致血糖波动,难以控制。内分泌科通常建议围手术期使用短效和长效胰岛素结合的形式进行控制,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方可手术(各个医院要求略有不同,通常10mmol/L左右)。 高血压患者由于外伤、精神紧张、休息不好和疼痛等因素,导致血压较高。除原有药物需要服用外,控制疼痛,缓解紧张情绪,良好的休息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如果不能控制到理想状态,则需要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治疗。 心脏疾病:对于老年病人要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对于房颤等的病人要预防血栓,心率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早二联律等,要及时查动态心电图,并请心内科指导治疗。 呼吸系统:老年人卧床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入院后需要减少卧床时间,雾化祛痰,甚至使用抗生素,吸氧改善呼吸功能,同时进行肺部CT和血气分析等评估肺功能。 消化道疾病:多发创伤或者老年人,尤其抗凝治疗容易引起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入院后可以使用适当护胃药物。下肢骨折卧床后容易引起便秘,建议适当进食粗纤维蔬菜,可以适当使用开塞露等助排便的药物。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可能引起胃部不适,需要慎重服用。如果术后使用镇痛泵,则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 泌尿系统: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老年病人,通常可以通过口服抗生素即可。老年男性如有前列腺疾病,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骨盆骨折的病人或者有尿潴留难以排尿的病人,需要插导尿管。手术时间短的病人手术时并无必要插导尿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咨询或者面诊。
王晓庆 2024-10-15阅读量2485
病请描述: 牙齿缺失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对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修复缺失的牙齿,患者通常面临两种主要选择:种植牙和镶牙。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患者情况。本文将全面解析种植牙和镶牙的特点,帮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种植牙:现代口腔修复的金标准 优点: 1、功能与美观兼具:种植牙与自然牙相似,能够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自信心。种植牙通过种植体直接传达到牙槽骨上,具有稳定、美观、舒适等特点。 2、不损伤邻牙:种植牙不需要磨除周围的健康邻牙,能够保护邻牙不受损伤。 3、使用寿命长:种植牙的使用寿命长,维护得当可长期使用,甚至可以达到数十年。 4、预防牙槽骨萎缩:种植牙能够刺激牙槽骨,预防牙槽骨萎缩,保持口腔健康。 缺点: 1、手术风险:种植牙属于手术范畴,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感染、出血等。 2、费用较高:种植牙的费用通常比镶牙高,需要患者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3、治疗周期长:种植牙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要经历多次手术和复诊。 二、镶牙:传统而经济的选择 优点: 1、价格亲民:相较于种植牙,镶牙的费用通常较低,适合预算有限的患者。 2、适应范围广:无论是单颗牙齿缺失还是多颗牙齿缺失,镶牙都能提供有效的修复方案。 3、治疗周期短:镶牙通常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患者无需经历长时间的等待。 缺点: 1、损伤邻牙:镶牙需要借助邻牙作为支撑,可能会对邻牙造成一定的损伤,甚至引起继发龋、牙周病等。 2、使用寿命有限:镶牙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需要定期更换或维修。 3、清洁困难:镶牙后,患者需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否则容易引发口腔疾病。 三、如何选择? 在选择种植牙还是镶牙时,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虑。 1、身体状况:如果患者全身状况良好,且经济条件允许,种植牙是更好的选择。种植牙能够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自信心,且使用寿命长,维护得当可长期使用。 2、口腔状况:如果患者牙槽骨条件不好,如牙周病导致的牙槽骨吸收严重,或者口内或全身状况不良好,有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可能不适合进行种植牙手术。此时,镶牙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3、个人需求:如果患者追求自然美观、希望长期使用,且愿意承担较高的经济压力和较长的治疗周期,种植牙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患者对美观和功能要求不高,且预算有限,镶牙可能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
章宁波 2024-10-08阅读量1399
病请描述:脑血栓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 一、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治疗也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如羊水栓塞、骨折后脂肪栓塞等。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慎重。 二、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意识障碍重;脑梗塞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亦无头痛、呕吐等症状,神志清醒。 5、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而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压力不高,清晰无血。 6、脑出血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多见,瞳孔常不对称,或双瞳孔缩小,眼球同向偏视、浮动;脑梗塞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少见,瞳孔两侧对称,眼球少见偏视、浮动。当然,个别轻度脑出血病人临床症状轻,与脑梗塞相似,两者难以鉴别。而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时,也酷似脑出血,临床上不好区分。要力争尽早做CT扫描检查。脑出血的CT表现为高密度阴影,而脑梗塞表现为低密度阴影,两者截然不同。 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的鉴别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 三、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时,与脑出血酷似,给诊断带来困难。头颅CT扫描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但若无条件作CT、MRI时,以下几点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1、大面积脑梗塞常有脑血栓病史,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常有一侧肢体乏力、麻木、头昏等前躯症状。 2、起病于劳动、排便、饮酒、激动时,脑出血可能性大,传统观念认为脑梗塞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3、脑出血病人7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且绝大多数在病初即有血压明显升高;大面积脑梗塞多无类似现象。 4、脑出血病人起病时,就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压增高出现相对较晚,多呈进行性加重。 5、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大面积脑梗塞一般不易查出,或出现较晚。 脑梗塞俗称“中风”或“脑卒中”。“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它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占70%至80%,近几年来明显增多,且向年轻化发展。有的病人仅仅27岁,但大多数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 中医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内风和外风之说。 脑梗塞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了血流,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坏死,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偏侧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精神错乱、痴呆、甚至成为植物人,部分脑干梗塞和大面积脑梗塞可致命。 四、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改善病人预后,减轻和减少致残。因为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发病后6小时内经过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以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使脑梗塞痊愈率达到70%至80%,个别资料报道可达近90%,不留有任何后遗症。 治法:益气和血,通络降脂,活血,化痰 药方:黄芪30克、丹参20克、广地龙12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当归15克、胆南星10克、白芍12克、石菖蒲15克、葛根20克、水蛭10克、生山楂30克、制首乌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副。 化裁: 1、肝阳偏亢者,加天麻10克、钩藤12克; 2、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18克、石决明20克、代赭石30克; 3、痰多者,加天竺黄12克; 4、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5、出现面瘫者,加全蝎10克、白附子8克; 6、失语者,加远志12克、郁金12克; 7、上肢不遂者,加桑枝15克、姜黄12克; 8、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15克、杜仲15 克。 五、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个体化、分型、分期进行治疗: 1、溶栓治疗 即发病后3天以内进行,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2、抗凝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3、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是经济、实惠、安全及最常规的抗血小板预防用药,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或75mg/天。急性 期可增加剂量至300mg/天。用药过程不需要血液学方面的检测,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副作用。 (2)抵克立得,可作为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剂量及用法是125~250mg/天,进餐时口服。用药过程中应检测血象、肝功能及出凝血等。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出血时间延长,溃疡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者慎用,药价格较阿司匹林贵。 (3)氯吡格雷:欧美已经开始使用,该药75mg与抵克立得250mg的疗效相同。 4、降纤治疗 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发病24小时内使用。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5、血液稀释疗法 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6、脑保护剂 (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和脑益嗪等。 (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 (4)其它: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7、中医中药 中药有复方丹参、川穹嗪等。同时辅以针灸及按摩等治疗。 8、康复治疗 是国外治疗脑血管病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在发病后3~7天便天始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9、一般治疗: (1)调整血压,脑梗塞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血压降的过低可加重脑缺血。 (2)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3)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急性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时可出现脑水肿,是发病后1周内死亡的常见原因,应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肾功能异常者可用甘油果糖和速尿。 (4)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5)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 (6)早期活动防止褥疮形成,每2小时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受压和褥疮形成。 (7)加强营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给病人创造恢复的机会。 脑梗塞的食疗方处方: 瘦猪肉50克,大蒜瓣20克,青萝卜100克,黑木耳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精盐4克,味精2克,加水适量煮烂熟,连汤食用,每日一顿。脑梗塞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脑血栓、冠心病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一旦发病就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发生药物反应也是常有的事。 食疗验方的优点是对身体有利而无害,可以长期食用,且少毒副作用。患者不妨留心观察,照方试用,以验证疗效。 六、脑出血的中医治疗,可以用镇肝熄风汤、建领汤、安宫牛黄丸等治疗。 点击此处查看具体防治方法 http://ahongyi.000.pe/?i=1
张峰 2024-09-08阅读量1.9万
病请描述:在这个“低头族”盛行的时代,你是否知道,你的颈椎不仅仅承担着支撑头部的重任,它还可能在不经意间“闹情绪”,甚至牵连到你的心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颈心综合征的神秘面纱。 颈心综合征:颈椎与心脏的“不解之缘”想象一下,颈椎和心脏,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器官,竟然能因为颈心综合征而“同舟共济”。简单来说,颈心综合征就是颈椎病“越界”了,它不仅影响了颈椎本身,还通过压迫神经和血管,引发了一系列心脏问题,如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等。 为什么颈椎“闹情绪”,心脏也遭殃? 1. 颈椎的“叛逆期”:压迫与刺激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指出,当颈椎出现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韧带损伤时,就像是颈椎进入了“叛逆期”,它开始压迫和刺激周围的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这些神经可是心脏的“遥控器”,一旦它们被“捣乱”,心脏就得跟着“受罪”。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速,仿佛心脏在赛跑;迷走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感觉就像心脏被“掐住”了一样。 2.椎动脉的“交通堵塞”更有趣的是,颈椎问题还可能导致椎动脉“交通堵塞”,就像城市交通高峰期一样,血液供应不到延髓内心血管调节中枢,导致它“罢工”或“混乱指挥”。这样一来,冠状动脉舒张功能异常,心脏传导系统也乱套了,心律失常自然就找上门来了。 颈心综合征的“三大典型症状” 1. 心绞痛也“假冒”颈心综合征的心绞痛可不简单,它常常突然发作,疼起来像胸口压了块大石头,还可能放射到肩部和上肢。不过别担心,这种心绞痛与真正的心脏病不同,它多在低头工作、高枕睡眠或突然扭头后出现,而且服用心绞痛药物相关效果不佳。王明杰博士提醒,这时就要怀疑是颈椎出问题了! 2.心律不齐的“调皮鬼”颈椎病导致的心律不齐,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它通常没有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却常常因为姿势的改变而诱发。更有趣的是,这种心律不齐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多不“感冒”,让人哭笑不得。 3.高血压的“串门”颈性高血压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一般没有动脉硬化等器质性病变,却偏爱在头颈部姿态改变时“凑热闹”。血压波动大,服降压药也常常收效甚微。但别担心,只要颈椎问题解决了,高血压或许就能“不药而愈”。 治疗与预防:给颈椎“松绑”,让心脏“自由呼吸”面对颈心综合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王明杰博士推荐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手法治疗、针刺治疗、牵引治疗、物理治疗等。这些方法旨在恢复颈椎的正常形态结构,解除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此外,预防也至关重要。选对枕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做颈部运动、注意保暖……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动作,其实都是对颈椎的温柔呵护。记住,只有让颈椎“舒服”了,心脏才能“安心”工作。颈心综合征,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名词,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的每一个不良姿势里。通过今天的科普,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颈椎健康,避免让颈椎“闹情绪”,连累到无辜的心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颈椎“松绑”,让心脏“自由呼吸”吧!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573
病请描述:2024 ESC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管理指南 ——ESC临床实践指南 ESC新指南首次将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结合起来,强调了整个动脉系统的互联性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8月30日(当地时间)发布了2024年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PAAD)管理指南,将这些血管疾病作为同一心血管系统的一部分进行了评估。 该指南针对心脏病医师,但经过协调,与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的外科医师指南保持一致,并得到欧洲罕见多系统血管疾病参考网络(European Reference Network on Rare Multisystemic Vascular Diseases, VASCERN)和欧洲血管医学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Vascular Medicine, ESVM)的认可。 ESC指南联合主席Jose Fernando Rodriguez Palomares(西班牙巴塞罗那瓦尔德希布伦大学医院)说: “由于自2014年和2017年分别发布上一份指南以来,我们在对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PAD)的理解和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转变,包括新的治疗模式,因此现在推出了这些更新版指南。” “整合这些指南的决定是基于几个关键因素。主动脉和外周动脉是同一动脉系统的组成部分。该系统某一部分的障碍通常会对另一部分产生影响,”联合主席Lucia Mazzolai(洛桑大学医院,瑞士洛桑)补充道。这些指南为动脉疾病的整体管理提供了一致和标准化的建议。这确保了患者在不同的血管状况下接受有凝聚力和协调一致的护理,减少碎片化,改善总体治疗结果。” 欧洲经委会的一份新闻稿指出,据估计,全球约有1.13亿40岁及以上的人受到PAAD的影响,其中近一半(43%)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全球流行率为1.5%,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影响到70岁及以上人群的15-20%和80岁及以上人群的20-30%。从1990年到2019年,患病率增加了72%,而全球人口仅增长了45%。 作者说,2024年新指南中最重要的建议是解决PAAD的慢性本质、筛查的重要性、综合治疗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意识到这是一种需要终生随访的慢性疾病。 相当大比例的患者是无症状的,因此PAAD筛查至关重要,应根据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家族史和/或综合征特征进行筛选。PAAD的诊断可以通过非介入性血管测试/成像轻松实现,”Rodriguez Palomares说。指南强调,最佳药物治疗(抗血栓、降脂、抗高血压、抗糖尿病)以及强调运动和生活方式改变是强制性的,可有效减轻疾病负担。PAAD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非常高,需要对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行优化管理,以预防严重并发症。 最后,作者强调了性别方面,并且PAAD包括需要持续关注的慢性疾病。他们得出结论:“PAAD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血管专科医师、心脏科医师和多学科团队进行终生随访。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或无症状的疾病,在筛查时应特别注意。在考虑慢性PAAD的介入治疗之前,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2024 ESC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管理指南 ——ESC临床实践指南 TIPS: 指南全文包括表格18 个,指南建议列表70个,图45个,参考文献共1598篇。最后附上该指南中的部分图。 2024 ESC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管理指南: 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管理工作组制定,由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欧洲罕见多系统血管疾病参考网络(VASCERN)和欧洲血管医学学会(ESVM)批准。 介绍 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PAAD)患病率高,并显著增加一般人群的心血管(CV)死亡率和发病率,因此需要强化预防策略。然而,与冠心病(CAD)患者相比,PAAD患者通常诊断不足,治疗不足。PAAD的常见危险因素常同时存在,需要多学科方法进行有效管理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指南对2017年外周动脉疾病指南和2014年主动脉疾病指南进行了更新和合并。重点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疾病,但它们也涉及一些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遗传疾病。虽然并非详尽,但这些2024年版指南为诊断、监测和治疗提供了指导。表3和表4分别概述了一些新的和订正的建议。读者应考虑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并参考特定的文献。 中央插图(图1)提供了PAAD的一般方法。 从诊断到治疗,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的整体多学科方法。 CV, 心血管疾病; CVRFs,心血管危险因素; MACE,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MALE,主要肢体不良事件; PAAD、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 QoL,生活质量。 在PAAD的管理中,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共同决策,使患者参与其中,探索治疗方案,评估患者价值,并协作达成决策。 专家和高容量PAAD中心对复杂患者或手术的多学科方法。这些中心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包括诊断、治疗计划、微创手术、开放手术、术后和门诊护理,理想情况下还包括研究和创新。他们应提供连续的临床服务(24/7),并能够获得数字成像。这些指南认识到医疗系统、人口规模和需求的差异,影响了各国PAAD医疗中“大量”的定义。 指南新的内容 (因篇幅限制未列出,已发在其他平-台) 新的建议 建议 类 水平 修订的建议 (因篇幅限制未列出,已发在其他平-台) 2017年 (PAD) 和2014年 (主动脉) 的建议 (正体字,原建议)。 类 水平 2024年建议 (斜体字,修订后的建议)。 类 水平
吕平 2024-09-04阅读量1920
病请描述:主动脉瓣狭窄 Aortic stenosis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心脏病,指的是主动脉瓣口的狭窄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主动脉。人的心脏有四个腔室,其中左心室通过主动脉瓣口将血液泵出主动脉。 主动脉瓣无法充分开放,导致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主动脉。这会导致左心室增大,而右心室则不会受到影响。此外,由于主动脉瓣狭窄,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保证足够的血液流量,这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和其他并发症。 主动脉瓣狭窄症状 symptom 1 呼吸困难:早期可能表现为疲乏、无力和头晕,晚期可能发展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 2 心绞痛: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常由运动诱发,休息后可缓解,随年龄增长,发作更频繁。 3 晕厥或眩晕:约1/4有症状的患者可能发生晕厥,多发生在直立、运动中或运动后,少数在休息时发生。 4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疲劳、气短以及脚踝和足部肿胀。 5 心律失常:主动脉瓣钙化侵及传导系统可致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心跳节律紊乱、心悸、惊慌不安等。 6 心脏性猝死:无症状者发生猝死少见,多发生于先前有症状者。 7 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体循环栓塞:在某些情况下,主动脉瓣狭窄可能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体循环栓塞有关。 8 胃肠道出血:部分患者有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多见于老年瓣膜钙化患者,出血多为隐匿和慢性。 治疗方法 treatment 主动脉瓣狭窄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如果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没有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无需治疗,注意内科定期随访即可。一旦出现症状,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01 内科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内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无症状者无需治疗,轻度狭窄的患者每2年复查一次,不影响体力活动;中度及重度狭窄的患者需要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并且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注意预防心衰发作。 另外,心力衰竭患者,瘀血、水肿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如呋塞米片、托拉塞米片等,以减轻肺充血的情况。 02 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医生通过外科开胸直接对心脏瓣膜采取修复或者置换。由于瓣膜病高发于老年人,而老年人一般体质较弱并常伴多种慢性病,用传统外科开胸手术来置换瓣膜,相当一部分患者风险较高或者不能耐受。因此更加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年轻瓣膜病患者。 另一种是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手术一般是通过大腿根部的穿刺口插入导管,直至心脏,导管上预置好的人工瓣膜会代替病变瓣膜发挥作用,属于微创手术,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介入手术的效果不亚于传统开胸手术。 随着医学的发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成为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的介入治疗手术。 该手术的特点是不需要开胸、创伤小、恢复快,该方法在设计之初正是针对那些不能耐受外科开胸手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郑远 2024-09-02阅读量2265
病请描述:刘女士(化名),36岁,体检时做了全外基因检测,发现携带Brugada综合征的致病基因SCN5A,其家族成员有猝死病史。目前刘女士无任何症状,心电图正常,问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介绍什么是Brugada综合征,它有什么表现和危害? 这个病,是由西班牙Brugada两兄弟在1992年首先报道,因此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其病因是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异常改变导致的。临床上,Brugada综合征常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以V1~3导联ST段抬高、V1~3导联ST段多变、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为特征,而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临床表现以晕厥的反复发作和心脏性猝死为特征。 文献报道,Brugada综合征引起的猝死占所有猝死病例的4%,占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猝死者的20%。植入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唯一可预防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源性猝死(SCD)的手段。 那么,对于像刘女士这样,通过体检发现携带致病基因SCN5A,且心电图正常,无任何症状的情况,怎么办呢? 目前的医学技术,还无法通过改变基因来治病,而提前植入ICD来预防猝死,也无必要。只要定期监测心电图就可以,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就诊,再进一步评估植入ICD的必要性。
张步升 2024-09-02阅读量2121
病请描述:脑中风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一:等会也许就好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没有紧急送医而延误诊治。因此,识别脑卒中的早期症状非常有必要。 误区二:每半年输一次液会预防脑卒中。目前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输液能预防脑卒中,靠短期的静脉用药不能起到预防卒中的作用。及时、长期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才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误区三:阿司匹林吃吃停停。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有些病人不愿坚持服用,这样做是错误的。由于血小板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随着新生血小板的增多,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会逐步恢复,因此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误区四:他汀类药物在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他汀类药物不仅仅是调脂药物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才能见效,中途停药会导致斑块继续增长、脱落或不稳定斑块破裂,再次引发卒中。因此,如果没有禁忌,他汀类药物应该长期坚持服用。 误区五:青年人不会脑卒中。虽然脑卒中主要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但是现在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趋势。年轻人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熬夜、高脂肪饮食外,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寻找并治疗原发病乃是青年人远离脑卒中的关键。 误区六:可能脑卒中了自服“急救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安宫牛黄丸等不能治疗脑卒中,诊断不明前不能乱用药。一旦发现脑卒中症状应尽早到有卒中绿色通道医院诊治。 了解脑卒中,关注脑卒中,走出脑卒中认识误区,远离脑卒中。
吕海燕 2024-08-19阅读量1595